close
天氣轉涼,急診室中多了一些體溫偏低的患者,

偶而會聽到護理人員向值勤醫師報告某位患者耳溫只有34.1℃之類的異常 vital sign。

通常忙碌中的醫囑往往只有:『給病人照烤燈』。

實際上,hypothermia 的原因非常多,有重的也有輕的,

而根據多年來在急診的臨床觀察,其中酒後體溫偏低乃一相當普遍但鮮為人注意的現象[1]。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寒冷季節裡,喝酒使人全身都暖起來,

直覺上,『喝酒』跟『低體溫』不太可能會被聯想在一起,但事實並非如此。

由於乙醇(ethanol)能使人體周邊血管擴張(vasodilatation),

熱能因而從體表散失,故喝酒後實際上會測量到中心體溫(core temperature)下降的情形。

至於喝了酒人會有全身暖呼呼的感覺是因為我們感覺溫度的神經末鞘大量分佈在體表皮下,

一旦體熱從皮膚表面散發出來時,身體彷彿包裹在一層暖空氣中,

體表末鞘神經當然因而感到瞬間的溫暖,

但當熱能因傳導(conduction) 、對流(convection) 及輻射(radiation) 自體表散失後,體溫遂逐漸下降。

因此,『喝酒取暖』只不過是電影中的情節、生活裡的錯覺而已,

急診醫護人員應站在科學的角度、專業的高度打破一般民眾的這種迷思!

若在嚴寒的氣溫下喝酒到了酗酒的程度時,『低體溫』確實比較容易發生。

基於上述因素酗酒者早期缺乏寒冷感,甚至會把衣服脫掉或未能採取適當的措施預防體熱進一步散失,

繼續豪飲的結果,導致血中酒精濃度不斷竄升,終至體內的生化作用、生理功能及行為反應三個層面皆出現嚴重失調現象[2]。

首先,在生化作用機轉上,乙醇抑制了各種catecholamines 之分泌和糖新生作用(gluconeogenesis) ,

確實降低了熱能的產出。而在生理功能上,中樞神經系統受到高酒精濃度之抑制使得體溫調節的設定點自動往下調整,

橫紋肌顫抖產熱的機制漸趨消失,體溫迅速下降。

加上在宿醉的情況下,腦部受到乙醇抑制而陷入神智混亂不清甚至完全喪失的狀態,

人類對抗寒冷的正常行為如生火取暖、入室避寒、進食保暖、加衣禦寒…..等反應通通都失效了,

在沒有及時被旁人發現予以緊急救援的情況下,人體持續暴露在低溫的環境中,極可能造成致命的accidental hypothermia!

參考文獻:
1. Wilson E, Waring WS. Severe hypotension and hypothermia caused by acute
ethanol toxicity. Emerg Med J. 2007 Feb;24(2):e7.

2. Teresinski G, Buszewicz G, Madro R. Biochemical background of
ethanol-induced cold susceptibility. Leg Med (Tokyo). 2005 Jan;7(1):15-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急救教育推廣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